央视:强力治理不等于一味关停
近日,有些地方在环保督察检查执法过程中出现“一刀切”等问题,使不少非污染企业也被迫关停;
8月23日,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在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,我们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“一刀切”。对违法企业,我们坚持“零容忍”,对环保守法企业,应公正对待。
据别涛透露,环保部领导对地方环保检查执法有两个明确态度:
是坚决反对部分地方平时不作为,由于疏于监管,使违法企业长期存在,污染环境;
是坚决反对部分地方检查时滥作为,即平时不作为,到环保督察检查巡查之时,采取简单、粗暴的方法,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关系,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,也是滥作为。
政府下紧急通知,叫停环保整改“一刀切”,全因环保执法“七宗罪”?
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完成,标志着全国各省(区、市)督察全覆盖目标的实现。然而在这次环保风暴中,四川、山东、海南等地区却相继发布通知,叫停环保整改一刀切,将动辄约谈、问责、罚款、取缔、关停等措施轮番轰炸的环保督查撕开一道口子。
事实上,早在几个月前,就有人撰文质疑环保风暴“一刀切”,同时,也有人细数环保执法“七宗罪”,认为环保督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整治环境污染,改善生态环境,但也因简单粗暴、过于绝对,产生了较大的民生问题。
环保执法“七宗罪”
把主要矛头指向弱小企业、有失公允
有人以中小企业整治和恢复的费用远超过其创造的GDP为由,对此类企业全盘否定,认为这样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“负能量”,是有害的毒瘤,因此就应该取缔关停。这是一种极其无知、无耻、无良的认识。
地方懒政、不作为,把事情办得乌烟瘴气
许多中小企业态度也很明确,认同环保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也愿意积极配合政府环保部门去整改。
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知道怎么改,怎么做才算达标,不知道哪种设备合格,政府部门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方案,说关停立马关停,完全不给喘息的机会。
在实际的环保整治行动中,一些地方执法人员多有欠妥之处,懒政、不作为现象不在个例。
唯上不唯下,一刀切问题严重
一些地方政府官员、执法人员被中央环保部约谈之后,为了自保不敢讲真话、实话,不能从实际出发,担心责任追究而走向极端塞责,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按照上级要求“一刀切”:工厂贴封条、断电,也不管企业规范不规范,先关停再说。
一张张草率的封条关掉了多少企业、多少下岗工人、多少家庭。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中央让你这么做的,还是做给中央看的。难道这就是执行了党的环保政策了吗?这严重悖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
历史遗留问题严重、积重难返
有记者在采访邢台市环保局局长司国亮时,司局长称:“这次全年”轰炸式“督查事出有因。2013年,环保部受国务院委托,与全国31个省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。
若达不到”大气国十条“要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,各省将面临问责。”大气国十条“走到第一阶段最后一年,考核迫在眉睫,但达标差距不小。”
就算经济发展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,那也不能放纵、放任。大多数时候“牺牲环境论”只是有些地方懒政、不作为的辩词。
高层本来很早就规划的事情,后来监管不力没执行,最后紧急抢救,时间不够只能简单粗暴,这种情况下能干出什么好事。
单方面整顿,不系统、不治本
解决企业环保问题不能只用关停取缔的办法,这是一种简单、粗暴的冷暴执法;关停后,污染的问题没了,但民众的生存问题来了。
说到底还是体质问题,政府没有统筹性地考虑问题,各部门只干自己的事、只执行自己的法,导致环保部做了前期的查处工作,却没人做善后工作。
确实,环保部现在所干的就是为政府一味追求GDP而留下的烂摊子擦屁股,还不受待见,这都是体制造成的。
环保政策朝令夕改,不连贯、没体系
一位憋屈的化工企业主说:去年11月份,环保局声称燃煤锅炉必须安装过滤装置,确保烟囱冒出来的是白色烟雾,而且要先交5万元罚款,再办理环评报告。当我们紧张地在一个月内花费20多万元办理了环境评估和燃煤锅炉的改装,环保部门说法却变了,称要限量生产。
到今年2月份,国家召开大会,要求全部工业用电企业必须停产,有任何证件和报告也不行,一经查处拘留罚款,只好忍着。大会过后大家连夜赶工,因为耽误的时间太长了。
然而就在4月1日以后,人们彻底绝望了,国家成立雄安新区,周边所有小乱污的企业全部拆除(不管你有没有报告),居民必须全部更换天然气炉子。
善后工作不到位引发倒闭、失业潮,后果堪忧
环保整改,取缔“小散乱污”,淘汰落后产能,大批工人将面临失业;工矿业不景气,又遇物价不断上涨,人工成本高,可以生产的中小民营企业养人难,市场多变,很多有单不敢接,致使再就业难上加难。